[哲学] 没有麻烦,只有不同

2014-09-22 00:56:45 -0400
没有麻烦,只有不同昨晚看了《转轮手枪》,网上看的。网上搜电影这件事,跟现实生活中的其他选择一样令人抓瞎。因为选择太多,所以无所适从。选个菜来点,还是选个人来结婚,本质上都差不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你最后作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与你最初的愿望个性特征理想信念肤色出身文凭收入神马的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是缘于——说了你也不懂。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对盖里奇的好奇还是因为海报风格符合我的审美还是因为对电脑所谓智能搜索一直误会我的思路而感到不耐烦,总之,我选择了这部电影,然后看了——就象那位心理学家说的,我们总是不知道为什么做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就这样昏昏戳戳地出生——生活——死去,甚至象《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是正在活着还是正在死去。这是一部烧脑的电影,盖里奇这样的导演感觉就象万恶的奥数出题者。智力对决往往有三种形态,一种是象我们喜欢的灯谜,你费尽心机构思奇巧扣合严密干净顺畅行云流水文采裴然,却也未必算得上佳的谜作,还要加上一条——很容易猜中。这看起来不公平,制的人绞尽脑汁却一下被猜出来了,其实猜中一瞬间,制者和猜者都会感到莫大的快乐。第二种智力对决很万恶,就象万恶的奥数出题者,易制难猜,根据他的模板很快就可以出很多题,你慢慢求解吧,玩死你。应该还有第三种智力对决,难制难猜,不知道盖里奇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烧脑,反正我看的时候基本烧坏了。要想把这部电影理解透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世上有好多东西是我们彻底整明白了的?能够从中有所感怀感动感悟,已算开卷有益了。我的恩师经常对我说,完全理解我这堂课有点勉为其难,你能记得一些片段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就不错了。走在宽阔的沙滩上,能捡到几个喜欢的贝壳就不错了,难道你想捡一堆珍珠?漫步《转轮手枪》,倒也捡到几块喜欢的贝壳。胜负操之在你多重性格中的取舍,或者说如何战胜自己的心魔,几乎是个永恒的话题。《转轮手枪》触及这个话题的新颖之处,在于不仅着手于技巧角度,更着眼于价值观。剧中有一个情节,主角格林与阿维下国际象棋,格林再次轻松赢了阿维,阿维无奈摊手问:HOW?意思是你怎么这么厉害,每次都这么轻松地赢了我。格林压住心中得意,露出一副闷骚的表情说,是你做了大部分的事,我只是引导你。说这种讨打的引而不发的话的家伙,其意思往往是想继续说下去。果然格林看着阿维眼中的问号,得意地继续解释说,我故意送子给你吃,并且让你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聪明才吃了对方的子,在这种引导下,你会自我感觉良好,以为一切尽在掌握,这种幻境越来越象真的,你会失去对真相和局势的判断,最终作茧自缚。是你自己打败了自己,我只是促成了你的失败。每个装逼的家伙都能熟练地玩三段式说法:先引而不发地说两句,吸引你的兴趣;再解出谜底,炫耀一番;最后总要引申一下,以示其格调高远。因此,格林继续说,每个棋局都有对手,都有输家,越觉得控制了局面,就越控制不住。局面越复杂,对手会越狡诈,很多人没有想到局会那么大,那么复杂,对手会找到你的弱点,投其所好让你小满足,分散你的注意力,促成你的失败。在最后,当对手发起挑衅时,你会受不了自己的智慧受到现实的打击,更受不了自己的自尊受到打击,不愿接受和承认自己的失败,最终败得更惨。是你自己打败了自己。这一刻的格林,两眼放光,微秃的头顶更是油光水滑,一副小人得志讨打的模样。这时的他,的确志得意满。作为一个成功的小混混,他在江湖上还是有点名号的,直到被陷害入狱。狱中他发誓要报仇,每天做1000个俯卧撑,吃6份饭。更是遇上了隔壁好狱友,一个象棋大师一个骗术大师,不仅学会了象棋看懂了广义相对论,还掌握了一整套骗术大法。出狱后当然如鱼得水,轻轻松松就找回江湖地位,并逐步实施复仇计划,一切进展顺利,直到自己遇上对面的两个家伙,阿维和扎克。自己得了绝症,只有这两个人能救自己。但代价却是,要按照这两个天杀的家伙的意思,把自己辛辛苦苦从黑道对手那里骗来的钱,放高利贷给那些穷人,天哪,那些牙都掉光了的老太太怎么还得了我的钱,这不是拿我的钱打水漂么?格林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没办法,小命捏在别人手里,不得不低头,还要陪这个初学瘾大棋臭的阿维下棋,那好,正合我意,看我怎么羞辱你。结局是格林想不到的。情节发展到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有一天,阿维轻松地赢了他。怎么会这样,不可能,不可能,格林陷入了恐惧,脑海里,全是自己曾经小人得志的声音:“我送子给你吃,故意示弱,让你张狂,让你自大,让你疯狂,最后,你受不了自尊的溃败而一败涂地。”看着阿维明净的目光,看着旁边扎克同样明净的目光,他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一直被他们玩弄。原来这两位,就是自己一直没见过面的天才狱友,象棋大师和骗术大师,自己的复仇之路、得假的绝症、反击仇人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他们导演的,而他们搞这么大的手笔,目的就是要拯救自己??天才狱友告诉他,就象让你输棋一样,我只是引导,你自己来完成,现在你要战胜心魔,我们也只能引导,最后的战斗得由你自己来完成,胜负操之在你。最后,格林上了自己一直不敢坐的电梯,停在了从未存在过的13层,静静地对自己的心魔说:“我,控制你。”彻悟后的格林,赦免了死对头马奇,把自己所有的钱以马奇的名义捐给了儿童慈善机构,还跪在马奇面前,真诚地替自己的心魔道歉。的确,我们总是活在各种幻象当中。心理学家,又是心理学家,跳出来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东西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幻象,是不真实的,不正确的。包括我们亲眼看到的东西,也未必眼见为实,比如魔术,就在你眼前欺骗你,你还要为他叫好。认识世界是困难的,我们的知识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无知。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已知世界就象一个圆,圆内是已知世界,圆外是未知世界,我们的已知世界越大,已知圆的周长就越长,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就越大,我们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认识自我,更为困难。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三句箴言,第一句:“你是”,第二句:“毋过”,第三句“认识你自己”,也是最有名的一句。尼采在《道德的系谱》里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心理学家,又是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发现自尊是人类对心智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我们倾向同意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比如说我们通常不会承认自己是笨的,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同意“不够聪明”的提法。我们通常不能接受自己的“判断力不够”,我们更容易接受“记忆力下降”之类的客观原因。自尊是人类的本性,带来的问题就是对真相的不明——没看清或不承认。怎么办呢?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开出了一个方子。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结束时,引用了一本杂志上的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怎么翻译这句话?直译叫做: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文诌诌的译法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比较后现代的译法是:坚持疯劲,坚持傻劲;有点文化的人译法是: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我倾向于最后一种译法。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源自屈原楚辞里的“卜居”,算卦的人说的话,原话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算卦有解释不了的事情,这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有限的,我们人类的认知也是如此。科学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就算宗教和哲学一样。看清一切的不足,承认所有的不完美,是走向平静的第一步。然后,就可以象老子说的那样:“虚其心而实其腹”。我们才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事物,处理事情。然后,然后,应该是什么状态呢?将将好,我就看到了《转轮手枪》里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没有麻烦只有不同剧中阿维和扎克带着格林,正在对付大反派马奇,过程中出了一点小差错,当时格林还不知道两位大师的真实身份,他气急败坏地跑过来告诉两位,我们有大麻烦了,阿维还是一如继往面无表情,酷酷而讨打的样子说,“没有所谓麻烦,只有不同情况。”然后转身继续做事。顿时我菊花一紧、虎躯一震,次奥,太蛋定了,立马顶礼膜拜,佩服得五体投地。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有这样的平静啊。首先得要看穿虚妄。就象前面说的一样,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你自己,是很难的。有太多虚妄横亘在我们的心灵与真相之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迷蒙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总是象在黑暗里前行的船,没有方向,没有目的,走到哪儿算哪儿,用我们新津话来说“哪儿黑哪儿歇”。我们没有目标,被现实所驱赶,成为作生命布朗运动的漂泊者。而不甘于此的人,却苦于看不清前方的路,穿不透重重黑暗。在世间各种假象中虚妄地挣扎。即便是智者,也要历经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只有经历了风雨中的过程,才能感悟最后的平静、平淡和沉静。只有摸爬滚打了之后,才能发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悟,才能叹一口气:“不过如此”。人世间的烦恼,绝大部分源自我们自己,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当看透了虚妄,就能像阿维那样不惊不乍,平静地说一句:“没有所谓麻烦,只有不同情况”,然后,该怎样就怎样罢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心中就有谱了有目标了,就可以象《大学》里说的那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次要有沉浸的状态。“静”字,频繁地出现在经典古文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静在这里不仅仅是安静、平静,更是一种专注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所谓的“贯注”和“流体验”。在我的记忆里,对爱因斯坦“相对论”有感觉的时刻,就是在沉浸和专注当中。读书的时间,喜欢的一本书,爱看的一部电影,一头扎进去,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完了才悚然一惊:“这么快就完了?”专家说,任何事情,包括所有的所谓技巧技能,只要你沉浸其中,一万小时,如果平均每天三小时就是约十年时间,你一定会成为个中高手。而且,沉浸的感受是快乐的,当你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哪怕是一件小事,瑜伽教练告诉我们,哪怕是呼吸这样平常的事,只要你静心、专注、沉浸其中,你都可以感受到莫大的愉悦。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作了绝妙的说明,他说兴趣的英文是interesting,是由inter+est+ing构成的,inter的意思是什么之中,est是最高形式,ing是当下,组合起来,兴趣就是:以最高形式完全沉浸于当下。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原来,兴趣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全情投入的过程。绝大部分时候,我们遇事不淡定,至少做不到像阿维那么淡定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过于在乎结果,而非过程。可能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这事太大了,要是处理不好,后果,后果,不堪设想。却忘了不管我们是不是这么想,对事情结果都只有负面的影响。或者,又是另一种状态,一个好事来了,我们却心里一直想,哇,这事办成我得美死,结果往往没达成最好的愿望。期待,还是关爱,这种状态影响着我们处理事情的过程,也影响着结果。带着体验关爱而非期待地投入生活,乐趣会油然而生。沉浸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你没时间精力去想别的干别的了。有人采访高空走钢丝的人,问他怕不怕,他说我怕啊,但我没时间去怕,我得抓紧走好每一步。阿维淡定地说:“没有麻烦只有不同”,可能因为他没时间去担心和烦恼。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说一句:“没有所谓麻烦,只有不同情况”,或者:“没有所谓惊喜,只有不同情况”,我们的情绪只会让事情的结果变糟,何必自寻烦恼呢。仓央嘉措的诗歌,比较适合这种情况:《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第三就可能达到至诚的境界。看穿虚妄、沉浸其中,或许,就可以达到中国古人所谓“至诚”的境界。《大学》里这样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边,“格物”的意思仿佛就是把东西拣顺,归纳,约理,科学认知。致知,当然就是在了解世界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知识和智慧。意诚,也许就是当我们了解世界的真实情况和规律,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拥有了相当的智慧之后,我们更加应该敬畏谦恭从而平静平淡沉浸其中,就可谓“意诚”了。然后就可以“心正”,再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矣。可见“诚”的重要。“诚”是基于看穿虚妄,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也是“沉浸”精神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定静安虑得”,从而正心了。在古代的另一本经典《中庸》当中,“至诚”更被推崇到无比的高度:“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后面还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阿维要站到多高的高度、钻到多深的深度、阔到多广的宽度,才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高山仰止啊。

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0af950101e2cy.html
«Newer      Older»
Comment:
Name:

Back to hom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